1949年立校,大连理工大学迎来她的七十五岁生日。从校歌歌词中不难看出,大工人为母校的创立庆贺,并以母校与共和国同龄为荣。做为共产党人亲自创办的高等院校,大工的建校史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办校理念和治学理念。本期力航党史小课堂,就来为同学们回顾大工建校史,并借此分析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早在1947年,随着中国东北部分地区率先解放,著名生理医学专家、时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兼新四军卫生部部长的沈其震教授到哈尔滨参加会议途经大连,认为这里适合办学,并汇报给周恩来。
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不久,东北局及时作出了《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提出“一切为了支持与争取全国战争的胜利,仍是东北党的战斗口号”,要求东北地区各省党和政府领导全体人民,加速生产建设,担负起建设新东北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双重任务。当时,国家面对着需要大批技术人才的形势,亟需建立起正规的高等院校。
同在1948年,经周恩来提议并经中央决议批准,大连大学筹备组设立,筹备组成员包括李一氓、化学家屈伯川、历史学家吕振羽以及生理医学家沈其震等,此后不久的岁月中还将有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张大煜、钱令希、吴式枢、毕德显、杨槱、彭少逸、侯毓汾、王希季、林纪方、郭可讱等一长串名单加入这一建设队伍。
1949年4月15日,大连大学建校,李一氓任校长,他提出大学的任务和办学精神:
“一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是建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从大连大学工学院,到大连工学院,再到大连理工大学,李一氓先生提出的这三点,大工始终秉承,坚持践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2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加强工科院校和单科性专门学院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急需专门人才的需求。
为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大工积极进行院系调整。冶金系、电讯工程系、数学系、应用物理系、电机工程系和造船系这六个系相继调出,相应地,所有的东北的化工专业、水利专业都合并到当时的大连工学院。在这次调整中,一批高水平教师奉命调离,另一批高水平教授如聂恒瑞、侯毓汾、林纪方等加入大连工学院,这使得我校化工学科的学术科研力量得到了很大加强。
观大局,顺大势,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脚踏实地,在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之路上前后摸索,步步前进。
办学兴校,教师为本。中国共产党人深谙此道,并身体力行,于我校建校初期为其招揽了众多人才。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中共中央直接指派香港、上海等地的地下党组织,把为大连大学延揽人才作为重要工作,派专人到各地聘请了一批心向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还有一批青年教师,学生运动的骨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地下党组织派人护送,闯过敌人重重封锁线,来到了大连。
当然,大工并没有只依靠党为学校建设招贤纳士,老院长屈伯川也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
为使学校有更多的名师执教,1952年1月,屈伯川“三顾茅庐”,从浙江请来了著名的力学家钱令希教授,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汇聚全国各地而来的名师,为大连理工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48年至1952年期间,大连先后从海内外引进爱国学者近百名。到1952年9月,历经院系调整后,大连工学院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305人,是1949年3月开始上课时的6倍;本科学生也发展到2511人,为建校初期的5.4倍。
建校起,共产党人一直扶植我校,建起了大楼,揽来了大师,也聚成了大气。正凭前辈奋斗种种,大连理工大学如今才可唤作大学者也。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工农运动的领导骨干。
自那起,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事业和战略任务,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教育和办学培养人才、建设国家。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通过回顾、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建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窥见一部分共产党人的治学理念:办学服务于社会生产、尊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广招贤才尊师重道……
而随着国家和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应该也必然能够认真总结其独立探索领导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宝贵经验,以更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为新时代办好高等教育提供根本遵循。
上一条:校庆活动回顾 | 校史馆中的历史与未来 下一条:文明杯 | 我将带热爱献给这场征途 力航船舶联合辩论队,盘锦见!